三門峽高純天然氣供應
發(fā)布時間:2022-03-10 00:26:48三門峽高純天然氣供應
使用氮氣的注意事項1、用氮氣進行氣密試驗時,必須對設備、管道按壓力等級劃分,相互之間及系統(tǒng)以外的連接閥處加盲板隔離,防止竄氣損傷他人;安全閥處于完好狀態(tài),拆除所有超量程儀表或關閉根部閥,防止因超壓造成儀表、設備、管線的損壞;充壓過程中應有專人監(jiān)護,以防超溫超壓,選取的試驗莊力為操作莊力的1.1倍。作業(yè)中應撤離相關系統(tǒng)內現場其他作業(yè)人員,巡檢人員的站位應注意法蘭(蓋)的側面和對面都不能站人。另外對泄漏點的處理應在泄壓后進行,嚴禁帶壓處理。?2、系統(tǒng)或設備氮氣吹掃、置換,置換前應制定作業(yè)方案,確定作業(yè)流程,明確排放地點,做到明確分工、責任落實。排放口應設置在安全地方或配有專人監(jiān)視,作業(yè)時排放口附近撤離從事其他作業(yè)的相關人員。?進行吹掃、置換的設備、管道系統(tǒng)必須采取可靠的隔離。所有與吹掃無關的部位、系統(tǒng)要關閉或加盲板隔離,相關的操作嚴格按盲板示意圖執(zhí)行,同時附上盲板隔離檢查匯總記錄。置換時要逐個打開所有的排污閥或放空閥泄壓和排放余液,調節(jié)閥的前后閥旁通也應打開。?置換應根據氮氣和被置換介質密度的不同,選擇氮氣進入點和被置換介質的排放點,確定取樣分析部位,以免遺漏,防止出現死角。在指定的采樣點測量氧含量、烴類氣體含量,采樣點應選在氮氣置換接氣口的下游(終點和易形成死角的部位附近)。氮氣置換至氧含量小于0.5%后,泄壓至微正壓狀態(tài)保壓。?
三門峽高純天然氣供應
氬氣為惰性汽體,對身體無立即傷害??墒牵偃绻I(yè)生產應用后,造成的有機廢氣則對身體傷害非常大,會導致矽肺、眼周毀壞等狀況。盡管是惰性汽體,另外也是室息氣體,很多吸進會造成室息。生產場地要自然通風,而且,從業(yè)與氬氣相關的專業(yè)技術人員,每一年定期開展職業(yè)病體檢,保證身心健康。氬自身無毒性,但在濃度較高的時有室息功效。當空氣中氬氣濃度值高過33%時就會有室息的風險。當氬氣濃度值超出50%時,出現比較嚴重病癥,濃度值做到75%以上時,能在幾分鐘內身亡。液氬能夠傷皮膚,眼周觸碰可造成發(fā)炎。
三門峽高純天然氣供應
氫氣在使用和運輸中注意的事項:1、瓶裝氫氣為易燃壓縮氣體,應儲存于陰涼、通風的倉庫內,設置明顯的“嚴禁煙火”標志。倉內溫度不宜超過40℃。防止陽光直射。氫氣應與氧氣炸藥、毒物、放射性材料、過氧化有機物以及其它可燃材料分開存放。倉庫照明、通風等設施應采用防爆型。2、搬運氫氣鋼瓶時應使用專用的鋼瓶手推車或危險品運輸車,嚴防鋼瓶碰撞和損壞。鋼瓶瓶頸上有鋼瓶檢驗日期,過期鋼瓶應通知譜源氣體到相應壓力容器檢驗單位檢驗鋼瓶。鋼瓶使用30年后應強制報廢。3、鋼瓶氫氣為高壓壓縮氣體,使用前應給氣體管道試壓和試漏,確保氣體管道不泄露。4、每瓶氫氣在使用到尾氣時,應保留瓶內余壓在0.5MPa,小不得低于0.25MPa余壓,應將瓶閥關閉,以保證氣體質量和使用安全。5、瓶裝氫氣品在運輸儲存、使用時都應分類堆放,嚴禁可燃氣體與助燃氣體堆放在一起,不準靠近明火和熱源,應做到勿近火、勿沾油臘、勿爆曬、勿重拋、勿撞擊,嚴禁在氣瓶身上進行引弧或電弧,嚴禁野蠻裝卸。
三門峽高純天然氣供應
乙炔的物理性質:純凈的乙炔是沒有顏色、沒有臭味、比空氣稍輕、微溶于水、易溶于有機溶劑的氣體.乙炔的化學性質:乙炔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,能發(fā)生①加成反應:CH≡CH+2Br2→CHBr2-CHBr2 1,1,2,2-四溴乙烷 ②氧化反應:a.使高錳酸鉀酸性溶液紫色褪去.b.乙炔的可燃性:2C2H2+5O2→4CO2+2H2O其現象是:火焰明亮,同時冒濃煙,放熱.③加聚反應利用乙炔使溴水或高錳酸鉀酸性溶液褪色來鑒別烷與乙炔,或者是除去烷中的雜質乙炔.乙炔與氯化氫的加成產物氯乙烯中含有碳碳雙鍵,它也能發(fā)生加聚反應:產物聚氯乙烯是一種重要的合成樹脂.
三門峽高純天然氣供應
國際非政府組織“全球碳計劃”11日發(fā)布報告說,初步數據顯示,2020年全球范圍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7%。該組織認為,這主要是因為新冠疫情期間人們乘汽車和飛機旅行減少,在疫情結束后預計排放量會回升。這份報告由“全球碳計劃”主導,多國研究人員合作完成。報告已于11日發(fā)表在德國《地球系統(tǒng)科學數據》雜志上。報告估算,2020年全球將向大氣中排放340億噸二氧化碳,與2019年相比減少24億噸。運輸業(yè)減排占其中大份額,2020年公路運輸和航空業(yè)排放量預計比2019年分別減少約10%和40%。然而,參與研究的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教授科琳娜·勒凱雷預計,疫情結束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會回升,現在預測2021年及以后的排放量會回升多少還為時過早,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疫情結束后經濟刺激措施的效果。研究團隊表示,近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已放緩,部分原因可能是氣候政策的推廣。在2010年至2020年間,有24個國家減排顯著而經濟仍保持增長。